“盡管從碳強度來看,江蘇在全國兄弟省市中較低,碳排放的效率總體來說較好,但是從總量來看還是比較高的。”省戰略與發展研究中心能源資源研究所所長賴力說,“十三五”以來,尤其是2016年以后,江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,積極減煤,近幾年產業結構、能源結構不斷優化,碳排放基本保持平穩,小幅波動,而經濟仍保持中高速增長,體現出江蘇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初步具備和碳排放脫鉤的跡象。但“十四五”時期,江蘇一批重大項目還將陸續開工,比如連云港盛虹煉化、南通中天鋼鐵等,加之芯片制造、新能源電池、數據中心等新型制造業、現代服務業以及居民生活等用電量的快速增長,江蘇在現有基礎上碳排放還會有增長勢頭。
要實現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,根據國家測算,“十四五”期間,風電和光伏在能源方面要承擔主力,一年裝機要達到1億至1.2億千瓦。在這種情況下,江蘇怎么辦?
“從國家層面上看,‘十三五’末,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占比達15%,而江蘇在11%左右,‘十三五’期間年均增長0.53個百分點。到‘十四五’,國家可能要把目標提高到20%,意味著要加大發展非化石能源,來支撐社會經濟的能源需求和發展。而江蘇本身由于自身資源結構,非化石能源占比比全國低,因此,要在2025年提高到20%,五年內提升9個百分點,前進的步伐要比國家更快。”省發改委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處長唐學文說,要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,除了區外來電和連云港核電站機組發電外,只有靠風電和光伏,要在原來的基礎上“翻一番帶轉彎”,任務非常艱巨。“一方面,江蘇光伏、風電基數大,再實現大幅增長難;另一方面,江蘇土地資源有限,而光伏和風電都要占用一定土地。因此,一是要多用屋頂,二是向海發展。”
鋼鐵業是碳排放的重要行業,根據“十四五”推動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,加速推進低碳綠色發展成為我國向鋼鐵強國邁進的主攻方向。
走進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,藍天白云,草木成蔭,整潔的道路連接起鋼鐵智造廠房,和傳統印象中鋼廠煙塵彌漫的環境截然相反。
“生產過程中的煤氣全部回收利用,實現近零排放,煤氣回收全部用于發電,年發電量超過25億千瓦時。”公司安全能環部副部長王長華介紹,南鋼利用二次能源發電比例已超過生產用電56%,此外,廠房屋頂全部進行光伏發電,年發電量超3000萬千瓦時,火車運輸采用充電機車替代柴油機車,年減碳2.6萬噸。
三問:碳排放權交易,江蘇如何接軌全國
2月1日,《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(試行)》將正式施行,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正式投入運行,我國的碳排放交易將從試點市場邁向全國市場。
所謂碳排放權交易,簡稱碳交易,是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一種市場化手段,相對于行政手段具有全社會減排成本較低、能夠為企業減排提供靈活選擇等優勢。數據顯示,2011年以來,北京、天津、上海等地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,截至2020年11月,試點碳市場共覆蓋電力、鋼鐵、水泥等20余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,累計配額成交量約為4.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,累計成交額近100億元。
“碳交易大幕終于將全面拉開,我們已經提前感受熱度。”作為國內先進的低碳節能環保一站式綜合服務商,北京和碳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孟早明說,與近期極低的氣溫形成強烈反差,“各地前來咨詢的人太多,從業這么多年都沒出現過,碳交易真的太熱了!”
雖然不在試點之列,但是江蘇實際上很早就為碳交易的全面啟動做好了準備。“碳核查是碳交易的基礎,相當于先摸摸底,看看到底有多少的交易量。”據孟早明介紹,江蘇的碳核查工作一直進行得有條不紊,已經積累了大量數據,近年來,北京和碳作為服務商,就在南京、蘇州、無錫等地參與了綜合能耗為5000噸至1萬噸標煤的碳核查工作。
在完成碳核查的基礎上,火電作為全國碳市場開啟后的初個被納入行業,相關企業將領取一定的碳排放配額,而一旦實際碳排放量超標,就需要去碳市場購買差額,未超標則可出售富余的額度。同時,企業必須不斷減排,以應對不斷收緊的免費碳排放配額。
公開資料則顯示,目前,納入2019-2020年全國碳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為2225家,其中,江蘇共有216家,占比接近10%,具有一定壓力。“對于我們而言,必須要設法降低碳排放成本和履約風險,做到履約風險更小化、成本更小化,以及碳資產價值更大化。”江陰一家參與企業相關負責人說,碳交易確實會倒逼企業重視碳減排,實現技術上的提升,未來,碳將作為一種有價資源對企業產生巨大影響,“短期內,我們將面臨較大壓力,尤其是免費分配的比例還會逐漸降低,電廠的整體成本或有較大程度增加,不過,我們有信心通過技術進步和市場機制,在實現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中發揮作用。”該負責人說。
四問:新能源轉型,江蘇“底氣”何在
“此時提出碳達峰與碳中和,以及全面啟動碳交易,底氣來自于中國在低碳領域的自信,我們在風電、水電、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相關領域的很多技術儲備,都已經全球爭先。”孟早明說。
實際上,新能源技術的長足進步并非一朝之功。來到位于黃海之濱的龍源如東海上風電場,這里被業內稱為海上風機“大觀園”,項目囊括了國內外10個廠家的13種不同機型。一眼望去,有常見的三葉片機組,也有試驗前沿的雙葉片機組,它們如同一個個“進擊的巨人”,與永不停歇的海風作戰。
“早在2006年,龍源如東作為江蘇電網首座風電場實現并網,揭開了新能源在江蘇發展的序幕,經過15年的高速發展,新能源已從零星分布的補充電源發展為點多面廣的替代能源。”據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調控中心主任陸曉介紹,“十三五”期間,江蘇新能源裝機容量增長了4倍,年均增速達32.9%。截至2020年底,全省新能源總裝機容量達到3231萬千瓦,其中,風電裝機容量1547萬千瓦,光伏裝機容量1684萬千瓦。
不斷向上突破的數字背后,是在低碳理念的引導下,市場參與主體的各司其職。近幾年,深圳能源集團在揚州地區投資建設風電項目6個,僅2020年就投運4個。為了讓深圳能源集團這樣的新能源企業能夠更加順利地在江蘇“落地”,國網揚州供電公司不僅主動開展揚州地區新能源消納能力分析研究,提出各區域新能源開發容量、開發時序和布局建議,還及時為每個電源項目定制接入規劃方案,同步納入電網規劃,提升電網對新能源的接納水平。
“一直以來,我們主動與發電企業溝通協商,簡化流程、壓縮環節、規范標準,及時辦理新能源項目接入系統申請,在項目安排、資金投入、物資供應等方面優先保障新能源接網工程建設。”陸曉表示,該公司深入分析風光資源變化特性,提高新能源發電功率和負荷短期預測水平,優先將風電、光伏等預測電量納入發電計劃,降低煤電計劃電量份額。
與新能源技術提升同步,我省還在開展相關領域的大數據挖掘工作,從而為碳達峰與碳中和奠定數字根基。據了解,我省已經建立省地一體化新能源發電數據中心,實現全省6135臺風機、19924組逆變器單機運行狀態與風光資源數據的耦合分析。同時,我省還構建新能源大數據分析平臺,以風光資源數據為基礎,按照年月、地市、發電集團,以及海上、沿海、內陸發電類型等不同時空維度,開展江蘇電網新能源運行特性大數據分析工作。
來源:江蘇現代低碳技術研究院